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该奖项的设立是教育部为表彰奖励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取得的突出成绩,展示高校社科界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成果,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举措。该奖始设于1995年,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最高奖项,每三年或四年评选一次,因其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故竞争激烈评审难度大,至今已成功评选了九届。此次评选经专家评审、面向社会公示、奖励委员会审议通过,共有1496项成果获奖(含香港、澳门高校获奖成果)。华体会(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系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楠教授的著作《中国汉字设计史》荣获“著作论文二等奖”,这是他继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以来第二次获得该奖。
《中国汉字设计史》封面
《中国汉字设计史》以“设计学”的视野展现兼具信息传播与艺术审美双重功能的汉字文化发展历程,梳理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脉络,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汉字设计的深刻影响,比较中国汉字与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汉字文化圈相关文字的共性与差异,为探索研究型的汉字设计实践与创新之路提供理论依据。
本书是一部从设计学的维度系统讲解中国汉字设计史的专业著作。以汉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脉络开篇,通过章节体与传统体裁结合的综合性体例,分为不同的问题概念单位,在每一个单位内部依时间线索编写历史资料。第一章为引论;第二章将汉字设计发展按功能与形式分为“正、草、音、饰”四条并行的发展主线展开研究;第三章是汉字与少数民族和周边邻国的文化交流及其产生的设计形式;第四章是在科学和技术的维度下探讨汉字的发展与演变;第五章则是介绍从中国传统汉字艺术设计中挖掘提取的设计思维与方法。
本书结合设计学、文字学、传播学和美学的跨学科视角,将研究视域扩大到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历史紧密相关的各种文字形态,将汉字从纯粹的美术学或文字学中独立出来,在“设计学”的维度下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从设计学的视角厘清汉字演变与文化发展的逻辑关系,总结汉字进化发展的规律,以鲜明的设计史观梳理和研究中国汉字设计的演化历程,构建“设计学”纬度的汉字设计体系;二、扩大汉字设计文化圈的研究范围,研究梳理汉字文化圈的共性与差异,拓展汉字设计场域;三、以设计史观审视汉字形态、设计形式与科技、社会审美变迁的关系,探讨汉字设计受不同历史阶段科技革命的影响产生的适应性、创新性发展,为汉字面对今天新一轮科技巨变的到来提供参考与启示;四、挖掘潜藏于汉字艺术审美与信息传播功能背后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为当下的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五、厘清汉字设计在不同学科的表述,建构中国汉字设计理论研究新范式。
获奖著作:《中国汉字设计史》
陈楠,华体会(中国)教授、视觉传达设计系党支部书记兼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艺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品牌授权IP设计研究所所长,法国汉字节协会(AFCC)常务理事、副主席,巴渝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当代古文字活化艺术设计运动的推动者和践行者,首款甲骨文设计字库设计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项目”《中国古文字艺术设计与文化传播研究》负责人。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设计者之一,奥运火炬手,SGDA会员。参与国际奥委会、伦敦奥运会特许设计开发等重大设计项目,主持设计制定国内特许设计最早的规范性文本“特许产品设计风格指南”“包装设计与应用指南”。中国人民银行纪念币设计生产专家库专家、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评审委员会委员。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发表主题演讲,先后在北京设计周与湖北美术馆举办个展,并赴法国、希腊、匈牙利等国巡展。致力于研究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出版《中国汉字设计史》《汉字的诱惑》等20余部专著,三部在海外发行。主讲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入选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专著获教育部第八届、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陈楠
供稿 | 陈楠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