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使用数字化的方式重新演绎非遗工艺是活态传承非遗工艺的重要途径。2024年8月12日至17日,清华大学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非遗研究中心,举办了为期六天的“基于参与式动画表达的非遗工艺工作坊”活动。
参与式动画是一种使观众或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到动画制作过程中的实践形式。旨在通过动画的创作过程让参与者在充分继承非遗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创新求变的想法、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故事、反映他们热切盼望的问题,在非遗艺术共性的指导下研究非遗艺术的个性特征,做到非遗艺术灵性的有迹可循和深度研究,探索继承上的守正和实践上的创新,最终形成数字化演绎非遗工艺智库,走在全国非遗艺术研究乃至世界的前列,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参与式动画的方式表达非遗工艺,不但能够加强创作者对工艺技法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同时能够使非遗工艺以一种数字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本次工作坊,我们邀请了来自不同院校、不同专业背景的13位大学生参与,分别以剪纸、竹编、刺绣、烧箔、绒花、扎染六个非遗工艺为主题进行了定格动画的创作。
工作坊开幕:
8月12日上午,华体会(中国)副院长、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方晓风教授出席工作坊开幕仪式,他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传统的意义,不拘泥于工艺的“传统性”,而是打开思路,用心体会非遗工艺与生活的关联和生命力的来源,并将非遗工艺作为材料的特征充分发挥在动画创作之中。
方晓风副院长在开幕仪式上讲话
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非遗研究中心负责人陈赟冰向大家阐释了科技与非遗的结合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探索,她认为此次工作坊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并希望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工作路径——从手工制作、动画拍摄到工艺结合数字化展示这种一体化参与方式,能够为传统工艺的活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科技非遗研究中心负责人陈赟冰在开幕仪式上开题讲话
工作坊活动场景记录与介绍:
工作坊开展期间,同学们分别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定格动画拍摄技法和各个工艺技法的学习,提出基于对各个工艺技法的体验进行动画创意、脚本和故事版本的设计。各小组的同学基于对所选工艺特征的理解,亲手制作道具和表现材料,并通过逐帧拍摄的动画技术,将创意与巧思融入材料和工艺的呈现过程中。
工作坊现场照片
各组同学都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经过三天时间的集中拍摄,每组同学都成功呈现出时长半分钟至一分钟的完整动画作品,展示出了非遗工艺与定格动画融合的创新可能。
工作坊成果点评:
8月17日上午,工作坊举行了作品评审、展览汇报和结营仪式。方晓风教授和陈岸瑛教授对各组同学的创作汇报进行了观摩点评,对同学们的创作成果和工作坊的成功举办给予了很大的肯定。
方晓风教授强调中国传统工艺的创新关键在于形式的创新,要从设计、产品的角度出发使非遗工艺融入我们的生活场景中,让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使非遗的当代表达和当代表现越走越宽、越走越好。陈岸瑛教授指出各个传统工艺中都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和元素,例如剪纸和扎染等工艺,本质上都是一种通过纸张、布料的折叠变化进行制版的工艺,这样的工艺可以进行数学化、公式化的提取和归纳,结合数字化技术能够产生更多传统工艺创新的可能。
方晓风教授和陈岸瑛教授观摩点评同学作品
工作坊成果展示:
烧箔工艺:烧箔工艺是通过对铜箔和硫磺纸的加热,使铜箔与硫磺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不同色彩的金属着色工艺。变色后的铜箔具备不同的绚丽色彩,可以附着于各种器物表面进行装饰。共计三组同学基于烧箔工艺分别创作了各自的定格动画作品。
《焚》
作者:乔壳 何玉彤 卢宇琪
该影片以东方禅意的视听语言,通过烧箔工艺细腻地描绘了人生从孩童时期到老年最终归于虚无的过程。影片展现了一个平凡人一生中的欲望,从儿童时对玩乐的渴望,到青少年对桃花运的追求,再到青年时期的财富愿望,中年对家庭团圆的期盼,老年对长寿的祈求,直至驾鹤西去,所有欲念化作一堆灰烬。片尾的婴儿哭声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传承。
《鹿王本生》
作者:潘怡然 郭闰欣
影片通过烧箔工艺将敦煌壁画中《鹿王本生图》中的故事进行了动画化演绎,使用烧箔的绚烂色彩重新诠释了这一古老传说,使得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美感。
《Star Kiss》
作者:郝思媛
影片使用烧箔工艺来表现绚烂的画面和色彩,讲述了关于爱和一见钟情的故事,使用最直白画面来表达爱,正如黑塞的诗:“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星星”。
剪纸工艺:使用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出花纹,制作成具有镂空效果的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百态、美好愿望和审美情趣。
《心生》
作者:刘盈盈 刘欣
影片运用了传统的中国剪纸的造型、元素和纹样,展现出了多种剪纸形式和剪纸的趣味的动态变化,体现出浓重的生活意趣和中式美学风格。
扎染工艺:扎染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夹等多种形式打绞后进行染色,打绞结扎的部分无法被染料浸透,把打绞成结的线拆除后会在织物上形成千变万化的图案。
《扎染四季》
作者:彭文涓 马宁泽 周春水
影片通过不同的捆扎方式和不同色彩的浸染来表现春夏秋冬所具有的审美意向。同时表现出不同的捆扎方式对扎染图案的呈现,
绒花工艺:绒花工艺以蚕丝线、绒线等材料为原料,通过劈绒、栓绒、剪条、搓条,制作出各种可以弯折塑形的毛绒条,再通过打尖、塑形、组装等手法,制成花卉、植物、动物等形象的装饰品。
《N分之一》
作者:徐雨薇 劳晓晴
本片讲述了做成绒花的过程,在片中或许我们能看到点线面体;或许能看到从杂乱到规训到抗争到绽放的过程;或许我们看到的是镜中不同的诸多方面;或许有很多种或许。正如片名所讲,点是线的1/N,线是面的1/N,面是体的1/N,一根线又是整朵绒花的1/N,或许还有很多待发现的1/N…
我们从N中来,但又完成了独一无二的“绽放”,愿所有非遗工艺都在时间的沉淀下完成这场蜕变与绽放。
竹编工艺:主要使用竹子作为原材料,将竹子劈制成为柔软但又富有韧劲的薄片,再分割成不同粗细的竹条,通过编织、雕刻、拼接等手法制作出各种实用或装饰性的物品。
刺绣工艺: 刺绣是一种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的手工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刺绣工艺在世界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中国,刺绣尤其发达。
《海燕》
作者:魏慧 于乐宁
影片运用了不同的刺绣针法秀成的中式纹样元素图案,表现了一只海燕与伙伴失散后又重聚的奇妙旅途。
工作坊活动总结:
非遗工艺与定格动画彼此碰撞,特征相互赋能,迸发灵感火花和创意,从创作者角度来说,拍摄参与者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对非遗工艺和动画表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观看者的角度来说,观众通过观看非遗工艺主题的定格动画感受到非遗工艺的体验魅力与精神愉悦。
在这次工作坊中,小组成员通过实际的工艺沉浸式体验,探讨了以非遗工艺作为主体和材料,进行定格动画创作的可能性,同时也以拍摄定格动画的方式,探讨了非遗工艺的数字化创新表达。使非遗工艺以更适合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视频表现形式,提高获得广泛传播的可能性,服务于国家非遗艺术研究的发展大局。
图文提供 | 科技非遗研究中心
图文编辑 | 陈洁
审核 | 王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