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华体会网页版登录入口   /   新闻   /   专题报道   /   教师佳作   /   正文

分享

【教师佳作】李天元的肖像摄影:人,仍然是唯一的
2018.02.28

李天元,出生于1965年,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华体会(中国)绘画系副教授。

作为一名绘画系教师,李天元对摄影也情有独钟,他尝试将人、人所处位置的航拍图、显微镜下的人体某个局部的断面组合在一个作品中,用新的视角探索肖像摄影更深层次意义与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肖像摄影作品。

人,仍然是唯一的(节选)

----论李天元的摄影

顾铮

作为一种以刻划人的内面为主要任务之一的肖像艺术,无论是肖像绘画还是肖像摄影,无论是以理想化的手法表现对象,还是以自然主义的主张描绘对象,作品制作者的一个可说是奢望的希望,就是希望自己出手的这一帧肖像就是有关对象的“定于一尊”的唯一的肖像。

人们期望,这个给出了对象的“内在本质”的唯一的肖像,应该是权威的、无可替代的。肖像艺术的这个目标,成为衡量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而这也是任何肖像制作者包括肖像订件者所衷心希望的,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个创造“唯一的”肖像的愿望,令许多肖像制作者获得一种驱动,自觉地向着“唯一的”这个目标努力、前进。

这里的“唯一”,可能还有另外一个意思,那就是在不是群像形式的肖像画面中,描绘单个形象的肖像作品中,只能出现对象的一个形象。人们不太愿意接受自己被描绘成双重的形象的分身画这种形式。

然而,李天元的肖像作品(姑且这么说),对于这种肖像摄影神话与要求是一种挑战。在他的照片中,人物形象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其分身。这些人物被单束的光直直地照射。在伦勃朗式的单灯光源的布光下,他们的面孔自身成为了一个发光体,从黑暗中向四周发射光辉。他们被无边的黑暗所包裹着,但也被自己的分身所陪伴。

陈静。北京大学学生、北京大学、唾液。

120x153.9CM,1x6

2008年,彩色照片

陈新。母亲、望京、汗毛。

120x170.27CM 1X6

2009年 彩色照片

陈岩。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美术总设计、鸟巢国家体育馆、头发。

120x156CM,1x6

2008年,彩色照片

高捷。企业家、收藏家。碧水庄园、皮肤。

120x169.76CM

2009年,彩色照片

“分身照”这种形式,在早期照相馆摄影中曾经出现过,甚至令鲁迅也关注过。但那毕竟是一种商业噱头,不入流品。当时分身照片中的人,只是多出一个自我形象而已,两个自我形象间没有对话与商榷。

但是,在李天元的作品里,情况却完全不同。这两个不同的自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们同时承受着来自另一个自我的关注。那另一个自我,藏身于黑暗中,只露出隐约的身影,往往以质疑的姿势与眼神打量着、凝视着那个处于光芒之中的肖像主角。另一个晦暗的自我,始终躲在明亮的自我的身后,静静地,而且随时准备迅速地消失。

但是,光辉闪闪的主体无法、或者不愿意照亮那就在自己身边的另外一个自己。主次分明的双重自我在黑暗中相互对峙。照片中的自我双方,一方在明里,一方在暗中,他们相互对照、彼此参考、时相干扰。这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峙,互为主客关系,却不发生对话。他们互为镜像,相互打量、相互捉摸、相互揣度,而且似乎永远不会接近,合为一体。而只有人正视自己时,人才会对于人自身有一个比较客观的看法。可是,就是这个有关人的“正常”看法,也已经被他设计成一个镜像构造,使人无法逃脱来自自身的判断与审判。

不仅如此,李天元还在肖像照片的画面周围,加入了许多其它有关人与世界的视觉参数,如与照片中人有关的卫星照片与显微照片。这些参数在增进了对于照片中的了解的同时,也成为了了解照片中人的诸多“干扰”与“噪音”,使得本来以简单、简明为上,以集中人们的视线于对象本身的肖像变得复杂起来。

李天元把投射到人物面孔的光线(也是艺术家本人的视线),借助卫星的高度拉抬到万里高空,俯拍地面的地形,这里经常是被拍摄者住所的周边环境,他也借助显微镜凑近微观人身上的某些局部与分泌物(如毛发、唾液、皮肤、血液),给出一张放大几十甚至几百倍的断面照片。他不满足于只是直观、凝视对象,而是要抽身离开对象,从新的维度、从突破常规视觉的非正常距离获得对于人的新的视点与看法,获得对于人的新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考察对象,他离开对象飞升到高空。离开得远远。为了更好地了解对象,他的视线又潜入对象的身体内部。近到无法再近。

干诋 中央戏剧学院学生、CCTV、唾液

120x147.77CM,1x6

2008年,彩色照片

卫星航拍图与显微镜下拍摄的唾液

作品局部

黄燎原 艺术经纪人、北京现在画廊 胡子

120x155.63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贾方舟 理论家、上苑、手指甲 

120X165.1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凯伦 艺评人、北京景山、头发 

120x164.88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李铁军 艺术家、环铁北京、胡须 

120x168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于是,传统肖像摄影的外在形式被突破了。李天元的摄影扩大了照片的容量。来自GOOGL EARTH的地球地貌照片,人的体液与毛发的显微照片,以及人的面孔,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试图揭示人的隐蔽的内在的同时,也打开世界的秘密。

虽然盘踞于肖像摄影边框的视觉参数成为了人的注解,但这也是有关世界的注解。或者说,人与世界,在这里相互成为对方的注解。无论是人的肌肤还是世界的肌肤,在李天元的关注下,变得等量齐观起来,而且具备了相互转化的可能。世界与人的平均化中的区别,与人与世界的区别中的平均化,人与世界的转化的可能性就在此时悄然出现。

从宏观、微观与常观这三个考察维度,李天元对于人的审视与表现变得有机与多元。不过,他的考察还是紧扣住人本身而铺陈开来。人在哪里?从高空俯瞰的话,会发现人湮没于地球的表面。所有的人的狂妄,在这个维度下,都会失去意义。是什么材料构成了人?从显微镜深入看进去的话,会发现人作为物质而存在的严峻事实。

李以诺 儿子、荷清苑、血 

120x181.06CM 1X6

2009年 彩色照片

林墨 艺术家、望京、皮肤 

120x147.61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林娜 

瑞典驻华公使雷莫思夫人

瑞典驻华大使馆、手指甲

120x172.94CM 1X6

2009年 彩色照片

析海洲 艺术家、望京、头发 

120x180.01CM

2009年 彩色照片

人如何确认自身?在肖像艺术中,单纯的面孔、姿势、服装以及已经成熟的肖像修辞手法所能做到的其实非常有限。从这些附加于边框的照片看,人,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中,都是多么的非人。我们对于人的了解,是如此的孤陋寡闻。这些照片,在为我们打开了有关人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人的无足轻重。也许,人,只有处在这样的相对关系之中去加以把握,才能获得对于自己的更清醒的认识。

不过,在李天元增加了这些新的有关人与世界的视觉参数后,我们对于人的理解是不是就更全面一些?在增加了认识人与世界的新的维度后,我们对于人的了解,对于世界的了解是否就此丰富些?其实,这仍然是个无法确认的问题。即使引进了这样的大幅拉开时空的视觉参数,人对于人的了解仍然还很肤浅。

他向我们提示的,也许是,人即使借助发达的技术观视手段,人能够抵达的只能是世界的表面,无论是卫星上看到的世界的荒芜的肌肤,还是显微镜看到的人的肌体的有机的断面。人与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是相似的。但这并不妨碍人去作出种种努力去接近人与世界,试图穿越表面,进入内面。

突破正常视觉去扩展对于人的了解,其目的不是为了突破人眼的限制,这不是李天元的目的。李天元的目的是为了突破人对于自身的固定看法。他试图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丰富对于人的认识。人是在通过对于人的表征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探索到人的丰富性。所以说,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体现在如李天元这样的艺术家这里,是考虑以怎么样的方式来对待人,处理人这个根本命题,而不是体现在他选择了多少有关人的参数。

王兴伟 艺术家、望京、胡须 

20x180.01CM  1X6

2009年 彩色照片

巫鸿 芝加哥大学教授、策展人、仁济山庄 

120x156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Pamela auchincloss。艺术经纪人、798、头发

143.4x120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朋友 王怡、谢亚丽 清华大学生、清华大学 

144.49x120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谢思维 北京现在画廊、眼睫毛 

110x140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谢亚利  清华大学学生、汶川、眼睫毛 

120x160.79CM 1x6

2008年 彩色照片

显微镜下拍摄的眼睫毛

我相信,李天元不是要通过改变常规观看的方法来获得一种震惊效果。他把从宏观获得的、从微观获得的、以及从相对常规获得的人的视像并置于一个空间,让世界的表面的丰富性以及世界的表面的同质性,在共同展示的同时失去根本的区别。

他的视线的往来反复,期待的是获得对于人的表面性、对于世界的表面性的一种新认识。这样的肖像摄影,既是一种对于人的自我质疑与对于世界的重新解释,也是一种肖像艺术形式上的自我破坏与重建,更是对于肖像摄影的唯一性的一种根本上的怀疑。

不过,尽管这么说,对于李天元来说,人,仍然是唯一的。

人,是他唯一感兴趣的主题。

提供:绘画系副教授李天元

转载自:艺泰空间

© 2024 华体会(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华体会(中国)

100084

© 2024 华体会(中国)